中東呼吸綜合征病例診療方案
(2013年第1版)
一、前言
2012年9月首次報告了2例臨床表現類似于SARS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病例,此后中東、歐洲相繼報告了多例該病病例。
根據WHO通報的MERS病例定義,結合已知的流行病學特征,對2012年第1版診療方案進行了修訂。
二、病原學
中東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屬于冠狀病毒科,β類冠狀病毒的
由于該病毒被發現時間較短,其病原學特征尚不完全清楚,病毒結構、性狀、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特征還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。
三、流行病學
根據目前已知的流行病學資料,傳染源仍然不明。已經報告的94例病例中,存在家庭聚集現象和醫院感染病例報告,表明已出現有限的人間傳播。
截至目前,沙特、英國、意大利、約旦、法國、卡塔爾、突尼斯和阿聯酋8個國家已有病例報告,主要集中在中東地區,且近期病例不斷增加。由于我國與中東地區存在商務、宗教交流、旅游等一定規模人員往來,存在疫情輸入風險。盡管輸入性疫情引發我國境內大范圍播散的風險較低,但仍應當密切監測來自疫情發生地的輸入性病例。
四、發病機制和病理
MERS的發病機制可能與SARS有相似之處,可發生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和急性腎功能衰竭等多器官功能衰竭。冠狀病毒入侵首先通過表面的S蛋白和(或)HE蛋白與宿主細胞的表面受體相結合。第一群冠狀病毒(HCoV-229E)能特異地與人類氨肽酶N(aminopeptidase)結合。第二群冠狀病毒(如HCoV-NL63和SARS-CoV)與ACE2結合,還可同時與9-O-乙酰神經氨酸分子結合。中東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的受體則為DPP4。SARS冠狀病毒感染后,在多種細胞因子和化學趨化因子介導下的一系列級聯反應觸發了“細胞因子風暴”。從目前中東呼吸綜合征病例的發展進程來看,也可能存在類似的級聯反應。其詳細機制仍有待于在臨床實踐和基礎研究中進一步闡明。
五、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
(一)臨床表現。
1.潛伏期:據WHO報道,該病的潛伏期為7-14天。
2.臨床表現:以急性呼吸道感染為主要表現。起病急,高熱,體溫可達39
在肺炎基礎上,臨床病變進展迅速,很快發展為呼吸衰竭、ARDS或多器官功能衰竭(MODS),特別是腎功能衰竭,甚至危及生命。少數病例病情相對較輕。
個別病例(如免疫缺陷病例)可能有腹瀉等非典型臨床表現。
(二)影像學表現。
發生肺炎者影像學檢查可見肺內片狀影像,合并ARDS者片狀影像廣泛,進展迅速。
(三)實驗室檢查。
1.一般實驗室檢查。
(1)外周血常規:白細胞總數一般不高。
(2)血生化檢查:部分患者肌酸激酶、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、丙氨酸氨基轉移酶、乳酸脫氫酶、肌酐等升高。
2.病原學相關檢查。
主要包括病毒分離、病毒核酸檢測。病毒分離為實驗室檢測的“金標準”;病毒核酸檢測可以用于早期診斷。建議在新冠狀病毒發病早期,留取多種標本(咽拭子、鼻拭子、鼻咽或氣管抽取物、痰或肺組織,以及血液和糞便)進行檢測,其中以下呼吸道標本陽性檢出率更高。
(1)病毒核酸檢測:以RT-PCR(最好采用real-time RT-PCR)法檢測呼吸道標本中的新冠狀病毒核酸。病毒核酸檢測的特異性和敏感性最好,且能快速區分病毒類型和亞型,一般能在4-6小時內獲得結果。
(2)病毒分離培養:可從呼吸道標本中分離出中東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,但一般呼吸道冠狀病毒在細胞中分離培養較為困難,而且需要在指定級別(三級)的生物安全實驗室進行。
六、臨床診斷
(一)疑似病例。